2014年5月23日

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的歐洲議會選舉

歐洲議會選舉今個週末舉行,由全歐盟28個成員國的選民直接普選產生。歐洲議會是歐盟的立法機關,而歐盟法律的層次凌駕於28個成員國的國內法律 (如英國的法律不可抵觸歐盟法律,英國法院的決定亦可被歐盟法院推翻),權力這麼大,這場選舉理應在歐洲各地受到很大重視。但實情是很多歐洲人都視歐洲議會和這場選舉為鬧劇,民調顯示投票率將會很低,而且很多反對歐盟的政客會當選。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局面呢?這是因為歐洲議會先天不足、後天失調。

先天不足:歐盟的權力架構

雖然歐洲議會這個名堂聽起來很厲害,但實際上它的角色是很被動和受限制的。歐盟在決策方面有四大機關 :

歐洲理事會 (European Council):由各成員國首長組成的特別會議。雖然歐盟條約無講明其權限,但大家都知道這才是歐盟真正的決策機關,因為其他機構的成員都要聽從這批首長們的指令。平常新聞說歐盟開會,德國總理默克爾 Angela Merkel 等巨頭決定怎樣,就是講這個。現任主席為「范龍佩」Herman Van Rompuy,他只負責主持會議和代表會議,並非話事人。

歐盟委員會 (European Commission):歐盟的行政機關,負責將歐盟的決定付諸實行,也會撰寫政策建議和報告,對決策有一定影響力。成員由各國提名,議會通過。現任主席「巴羅佐」José Manuel Barroso,副主席兼外交代表「阿什頓」Catherine Ashton。這兩人經常作為歐盟代表在新聞出現,但此兩人的角色是執行,要聽從巨頭們的指示。

歐盟理事會 / 歐盟部長級會議 (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 / Council of Ministers):由各成員國政府部長組成的會議,負責代表各國政府為政策和法案定下細節。

歐洲議會 (European Parliament):決定是否採納歐盟委員會或歐盟理事會提出的政策和法案。也負責選出歐盟委員會成員。

簡單概括,歐洲議是會無權自行草擬法案的,只負責最後把關工作,其實際權限是嚴重受制於另外三個機構。從另一個角度看,這4者當中只有歐洲議會是直選產生,其餘3者都是間接選舉產生,而偏偏歐洲議會權力最小。也就是說,在歐盟的決策過程中,直選產生的民意代表的影響力,遠遜各國政府間舉行的高峰會議。除了政治架構外,實際政治操作方面也有諸多問題。

後天失調:歐盟政客的定位問題

歐洲議會議員,簡稱 MEP (member of european parliament),議會工作是按各歐盟政黨的議員數目決定。現時歐洲議會的主要政黨或會派如下:

EPP or European People's Party (中右、主流保守派) 274席
S&D or Progressive Alliance of Socialists and Democrats (中左、社民派) 195席
ALDE or Alliance of Liberals and Democrats for Europe (中右、自由派) 85席
Greens–EFA or The Greens–European Free Alliance (中左、環保派) 58席
ECR or European Conservatives and Reformists (中右、非主流保守派) 56席
GUE-NGL or European United Left–Nordic Green Left (極左、共產黨) 35 席
EFD or Europe of Freedom and Democracy (主流疑歐派) 33席
其他 30 席

這些歐盟政黨,本身又是個聯盟,由各國政治理念相近的政黨組成。例如社民派 S&D,成員包括德國社民黨 SPD、英國工黨 Labour、法國社會黨 PS、西班牙工黨 PSOE 等。保守派則分為主流派的 EPP (德國基民黨 CDU/CSU 等) 和非主流派的 ECR (英國保守黨 Conservatives 等)。

MEP 們是在歐洲議會選舉日,循各國組成的選區選出的,而他們是頂著自國政黨的名牌參選。於是 MEP 就有著雙重身份:他是某國政黨的黨員,同時又是歐盟政黨的成員;他要代表本國的選民,又要審議全歐洲的事務。問題來了。萬一這兩個身份有衝突時,他們要怎麼辦?是聽本國的利益?還是全歐盟的利益?聽本國政黨的指示?還是歐盟政黨的指示?

所以整個歐洲議會選舉,都有矛盾:選民投票時,應該考慮國內還是歐盟的政治形勢呢?實情是,很多人連自國政治都未搞清了,更不用說整個歐盟的政治形勢啦。於是選民期望和民代工作之間會出現落差。

其他3個決策機關也有這個問題存在。歐洲理事會、歐盟理事會是由各國政府組成,而這些政府是由國內選舉產生,選民選他們時是基於他們的國內政策,在歐盟的表現很少會成為決定性因素,於是他們在歐盟層面的決策亦不用考慮太多民意。至於歐盟委員會更是不可能反對歐盟,畢竟這個機構是因歐盟才會存在。

這些落差令歐盟的政策往往脫離民情,特別是近年,將東歐國家納入歐盟,不斷擴大歐盟權力,強逼各國行緊縮政策,開放勞動市場和移民等等。又例如2005年,法國和荷蘭就歐盟「新憲法」舉行公投,兩國人民都明確地否決擴大歐盟權力,不少其他國家民調亦是反對者較多。但各國政府之後就制訂一個舊酒新瓶的歐盟「新條約」,並快速通過它,因為是「條約」而非「憲法」的話就不用公投,不用怕被人民否決。

歐盟因此被批評是從根本上有著「民主不足」或「民主赤字」democratic deficit 的問題,即他表面上有民主成份,實際民意卻難以上達和打動決策,即是一個寫著「民主」字樣的黑箱。

歐洲議會選舉形勢對「疑歐派」有利

「疑歐派」(eurosceptics) 是對反歐盟政黨的統稱,他們可以有不同的反對程度,包括反歐元、反緊縮、反歐盟擴權、反歐盟個別政策、直接要求自國脫離歐盟......等等。而歐洲議會選舉的形勢,有幾方面都會對這些激進、非主流的疑歐派有利:

歐洲議會選舉往往是「疑歐派」造勢的時機:國政選舉較少觸及歐盟政情,但歐洲議會選舉的話,選民就會有較大需要關心歐盟政情。主流政黨因為知道歐盟不受歡迎,通常不會怎麼宣傳自己在歐盟方面的政績,倒是疑歐派可以盡情猛攻。

歐洲議會選舉並非國政選舉,選舉結果不會影響自國政府組成,選民可以放心投給非主流、激進政黨。同時,歐洲議會選舉往往是中期選舉,即在本國政府任期的中間舉行,這通常是主流政黨民望處於較低水平的時候。

一般來說,歐洲議會選舉投票率會較國政選舉為低,不關心歐盟政治的人未必會如常投票,倒是反歐盟的選民有較大動力投票。綜合這幾點,都會令疑歐派的支持度相對提高。

而且歐洲議會選舉規定要使用比例代表制,這對小黨、激進派有利,特別是在英國和法國這些國政選舉是採用單議席制的國家。在英法,疑歐派很難進入自國國會,入選歐洲議會則容易得多。

比較數字

歐洲議會選舉投票率較國政選舉為低,我們可以看一些數字:

2010 May UK parliamentary election 65%
2009 June UK European Parliament election 34%

2009 Sept Germany parliamentary election: 70.8%
2009 June Germany European Parliament election 43.3%

2009 Sept Portugal parliamentary election: 59.7%
2009 June Portugal European Parliament election 36.8%

可以看到歐洲議會選舉的投票率,普遍較國政選舉低兩至三成。上屆歐洲議會選舉的整體投票率只有約四成,在部份國家更是低過三成。

至於疑歐派支持度會相對提高,我們可以看看英國例子:

2010 UK parliamentary election:
Con 36.1%
Lab 29.0%
LibDem 23.0%
UKIP 3.1%
BNP 1.9%
Greens 0.9%

2009 UK European Parliament election
Con 27.9%
UKIP 16.6%
Lab 15.8%
LibDem 13.8%
Green 8.1%
BNP 6.3%

歐洲議會選舉相比國政選舉,保守黨和工黨的支持度明顯較低,支持英國脫離歐盟的 UKIP 則大幅增加。當然,我們可以說這兩場選舉是在不同時間舉行,可能民情有了轉變,未必適合直接比較。那我們來比較一下英國今個月初,由同一個民調機構,在同一時間做,針對國政和歐盟選舉的民調:

UK Parliament (30 Apr–1 May YouGov/The Sun)
Lab 36%
Con 33%
UKIP 14%
LibDem 10%
Others 7%

European Parliament (30 Apr-1 May YouGov/The Sun)
Lab 30%
UKIP 27%
Con 22%
LibDem 9%
Others 13%

工黨和保守黨的支持度,在問及歐洲議會選舉時少了17%,UKIP 則多了13%。

UK Parliament (1–2 May YouGov/Sunday Times)
Lab 36%
Con 33%
UKIP 15%
LibDem 9%
Others 7%

European Parliament (1-2 May YouGov/Sunday Times)
UKIP 29%
Lab 28%
Con 22%
LibDem 7%
Others 14%

工黨和保守黨的支持度少了19%,UKIP 則多了14%,甚至超越工黨成了支持度最高的政黨!

疑歐派將成最大黨?

事實上,今次歐洲議會選舉中最詭異,也令主流派最尷尬的正是,多國民調都顯示疑歐派會成為國大支持度最高的政黨!

在英國,由 Nigel Farage 領導的 UKIP 在多個民調中排第一 ,此黨主張英國脫離歐盟。工黨第二、保守黨第三、自民黨第四。(如果將保守黨也視為 eurosceptic,那疑歐派在英國毫無疑問會大勝。)

在荷蘭,反移民、反回教、反歐盟、被指是極右和挑起族群矛頭的爭議政客 Geert Wilders 和他的 PVV 在民調中也排第一。(Geert Wilders 被多個國家列為不受歡迎人物,不准入境。)

在希臘,反對接受歐盟要求的緊縮政策的 Alexis Tsipras 和他的 SYRIZA 黨也有機會成為第一大黨 (雖然他支持繼續留在歐盟內)。被指是極右排外法西斯的 Golden Dawn 預料也會取得不少選票。

在意大利,由瘋狂政客 Beppe Grillo 領導的 M5S 將會成為第二大黨,低於現任總理 Matteo Renzi 的 PD,但會超越前總理 Silvio Berlusconi 的 FI。M5S 同樣反歐元和反對緊縮政策。

歐盟兩巨頭之一的德國方面,反對使用歐元,要求用回德國馬克的 AfD 黨在民調中有超過5%支持度,足以進入歐洲議會。雖然這個比率不高,但這將是向來都極為支持歐盟的德國,首次選出擺明車馬的疑歐派政黨,不可以小看其意義。

至於另一巨頭法國,主張不再使用歐元,並且停止多項跟歐盟合作 (如移民政策方面),同樣被指是極右的 Marine Le Pen 和她的 FN 在多個民調中排第一,略高於 UMP,即前總統 Nicolas Sarkozy 所屬的中間偏右政黨。作為歐盟兩巨頭之一,若果由疑歐派勝出,那將是極大的諷刺。

話雖如此,整體來說主流派,即支持歐盟的一方,預計仍會保有超過7成議席。疑歐派議席的增加,主要是在心理上造成震撼,不能在實際上癱瘓歐盟運作。而且不要忘了疑歐派之間也有不同,例如英國 UKIP 就指責荷蘭 PVV 種族歧視,希臘 SYRIZA 則只反對緊縮政策,他們很難聯成一線。

有認為,今次選舉疑歐派支持度上升,跟各國經濟狀況差,民怨日深有關。這當然是有關,但民眾對歐盟的質疑確實越來越多,在今次經濟轉差前已經存在,而且今次經濟轉差亦暴露了歐盟制度上很多方面的缺點。如果認為經濟好轉,人民就會自動變回支持歐盟,未免是太天真。特別是,人們都對歐盟掌握這麼大權力,卻有「民主不足」或「民主赤字」而反感。面對民情反彈,主流派實在有需要檢討他們治下的歐盟是否需要做點甚麼,贏回民眾支持和尊重。

假戲真做的歐盟委員會主席

歐盟除了選出新一屆議會,也要選出新一屆歐盟委員會內閣。各個歐盟政黨就說要民主化,各自推出歐盟委員主席候選人,說最大黨派的候選人應該成為新主席,還打鑼打鼓人造勢,舉行候選人辯論。可是很多分析都相信,今次選舉不會有一個歐盟政黨能單獨取得過半議席,那誰能擔任歐盟委員會主席始終是要再商討。而且歐洲理事會是不會讓自己的權力被間接削弱,巨頭們仍是會介入並且篩選最終人選。所以,這個主席之爭終究只是一個偽議題。

真戲又好假戲又好,我們且看有哪些「候選人」:

Jean-Claude Juncker (EPP、中右、保守派)
59歲,盧森堡人,89年出任盧森堡財相,95年出任盧森堡首相,05年出任歐元區財長會議主席,13年卸任。

Martin Schulz (S&D、中左、社民派)
58歲,德國人,04-12年出任 S&D 代表,12年出任歐洲議會議長至今。

Guy Verhofstadt (ALDE、中右、自由派)
61歲,比利時人,99-08年出任比利時首相,09年出任 ALDE 代表至今。

Ska Keller & José Bové (男女各一) (Greens–EFA、中左、環保派)
Ska Keller,女,32歲,德國人,09年當選歐洲議會議員。
José Bové,60歲,法國人,農民出身,極左社運人士,在法國以帶領反對全球經濟自由化的示威聞名,09年當選歐洲議會議員。

Alexis Tsipras (EUL–NGL、極左、共產黨等)
39歲,希臘人,希臘最大反對黨和極左政黨 SYRIZA 代表。

暫時來看應是 Jean-Claude Juncker 有最大優勢。他曾任盧森堡首相長達18年,在歐洲政界有廣大人脈,在歐盟中有極大發言力的德國總理默克爾也是他的盟友,加上他的本國盧森堡可平衡新舊大小成員國利益,只要 EPP 取得最多議席,應該能輕易獲足夠支持當選主席。

其餘候選人中,只有 Martin Schulz 有機會跟 Juncker 爭。民調顯示 S&D 的議席數目有機會追上 EPP,加上他是現任歐洲議會議長,人脈應該不會比 Juncker 差很多。缺點是基於政治立場默克爾未必支持他 (默克爾右 Schulz 左),其他國家亦未必希望由一位德國人上台,畢竟德國本身已經有很大影響力。

傳媒也有流傳說,歐洲理事會的巨頭心目中另有人選,可能會自行欽點。若是最終真是靠欽點,連戲都不做,那就只能說,難怪這麼多人覺得歐盟是黑箱作業了。

2014年5月16日

印度大選分析 (寫於選前)

以下文章上、下兩部份已刊於報章《am730》上,這裡的圖片是本人另加: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205896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207252




印度國會選舉正在不同州份分階段進行,預計5月16日會有最終結果。民調顯示,在野人民黨 (BJP) 代表納倫德拉·莫迪很大機會贏得政權,出任總理,而執政國大黨 (INC) 代表拉胡爾·甘地將會落敗。這兩位印度政要有著強烈對比:前者是一路從低打拼上來,後者是印度最強「藍血」世家傳人。

尼赫魯‧甘地家族


尼赫魯、聖雄甘地
Jawaharlal Nehru & Mahatma Gandhi
拉胡爾·甘地的家族,是現代印度最具權勢的家族。他的父親、祖母、外曾祖父都當過印度總理,這三人出任總理的時間合共37年,而印度在67年前的1947年獨立,即是印度獨立至今有超過一半時間都是由這個家族掌政。

甘地這個名字,令人聯想到帶領印度獨立的聖雄甘地,但拉胡爾跟他並無關係。聖雄甘地的戰友,另一位獨立領袖尼赫魯,才是拉胡爾的祖先 (外曾祖父)。他們姓甘地,是因為尼赫魯的女兒英迪拉嫁了給一位碰巧也是姓甘地的男子。一般稱他們為「尼赫魯‧甘地家族」。

回到1947年印度獨立的時候。聖雄甘地雖然聲望高,但他主要搞群眾工作,而尼赫魯是負責政治工作和組織政黨 (國大黨),因此是後者獲推舉出任獨立後首位總理。尼赫魯上台後,很仰慕蘇聯在短時間內發展成為強國,積極學習社會主義模式,由政府主導經濟發展。可是這個模式始終有其局限性,尼赫魯治下的印度經濟發展有限,政權是靠他是獨立運動領袖這個光環來維持。

尼赫魯在1964年逝世,兩年後其女英迪拉極速坐正總理職位。英迪拉在1971年時支持孟加拉 (當時稱為東巴基斯坦) 獨立,跟巴基斯坦打了場勝仗,民望一度飆升,人稱「印度鐵娘子」,但她行事獨裁,經濟增長又慢,外界對政府的不滿日增。

英迪拉甘地、壽西斯古
Indira Gandhi & Nicolae Ceauşescu
1975年,英迪拉因為選舉開支問題被法院判選舉無效,但她拒絕辭職,還宣佈國家進入緊急狀態,藉機拘捕反對派領袖,激起更大公憤。英迪拉死撐了兩年後,終要結束緊急狀態,舉行大選。1977年大選結果震撼全印度。直至此時,印度獨立了近30年,幾乎一直是由尼赫魯和英迪拉父女執政,這是他們第一次的落敗。可是反對派上台後,因為內鬥連連,施政不順,無法回應訴求,民望下跌,英迪拉則為宣佈緊急狀態認錯,努力洗底。1980年大選,英迪拉又成功奪回政權。

1984年,英迪拉面臨另一場危機。一批極端錫克教徒佔領了該教聖地「金廟」,聲稱要建立錫克教國家,英迪拉下令軍隊殺入金廟,卻激起全國錫克教徒暴動,指政府褻瀆了聖地。數個月後,英迪拉被兩名錫克教徒保鑣刺殺身亡。英迪拉死後,其子拉吉夫接任總理。

英迪拉有兩個兒子,一個是拉吉夫,另一位叫桑賈伊。一開始是桑賈伊對政治較有興趣,要做英迪拉的接班人,拉吉夫則沒有從政,還娶了在劍橋讀書時認識的意大利裔女子索尼亞為妻。可是桑賈伊在1980年飛機失事身亡,英迪拉下令拉吉夫遞補其位置。想不到4年後連英迪拉都身故了,陰錯陽差之下,拉吉夫這個直到幾年前都未涉足政治的人當上了印度總理,索尼亞這個意大利人也當上了總理夫人。

拉吉夫甘地 (高個子)
Rajiv Gandhi
不難想像,拉吉夫上台後表現只是一般。5年後的選舉,國大黨經歷第二次落敗,拉吉夫下台。他在兩年後被泰米爾游擊隊份子行刺,卻讓國大黨得到大量同情票,勝出大選。

這時候,國大黨又想找尼赫魯‧甘地家族的人出馬做總理,但有誰可揀呢?黨內竟然發起讓索尼亞做!這遭到索尼亞婉拒,畢竟她知道自己除了冠上甘地這個夫姓外就沒甚麼其他政治本錢。

可是1996年大選,國大黨輸了。1998年大選,又輸了。國大黨再求索尼亞出山,今次她終於答應。2004,國大黨重奪政權,索尼亞有機會當上總理,她卻推舉前財政部長辛格出任。儘管如此,外界都認為辛格只是執行人,話事權是在索尼亞手中,外國政要訪問印度,往往會同時約見辛格和索尼亞。之前說過尼赫魯、英迪拉、拉吉夫三人擔任總理的時間有約37年,如果加上04年至今索尼亞背後操盤的時間,尼赫魯‧甘地家族可是主導了印度政治47年。

為何國大黨一定要找這個家族來當領導呢?對外而言,這個姓氏的確是黨的生招牌,最能令民眾想起黨的輝煌歷史,加上名人效應,他們所到的拉票活動往往萬人空巷,是強大的催票機器。對內而言,國大黨有不同派系,代表不同地區、族群、宗教、社會階層等等,尼赫魯‧甘地家族超然於這些利益團體之上,最能為不同派系接受。

梅德韋傑夫、索尼亞甘地
Dmitry Medvedev & Sonia Gandhi
可是索尼亞和辛格執政至今10年,疲態已現。索尼亞近年病患纏身,減少了公開露面。辛格上台初期雖有推行改革,令印度早幾年經濟迅速增長,但他今年已經81歲,失去活力再推改革。加上政府接連爆出貪腐醜聞,應對女性安全等問題又沒進展,國大黨民望大跌,今次大選料會落敗。辛格已經表明不尋求連任,支持索尼亞的兒子拉胡爾當下任總理。

拉胡爾身為尼赫魯‧甘地家族長子嫡孫,背後勢力絕對足以推他上位,多年前已被視為候任總理,一般認為他至今仍未坐正,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拉胡爾在04年已經當選國會議員,07年又晉身國大黨青年部部長,但一直不見他熱衷政府運作,工作亦沒甚麼亮點。其實這也不難理解,畢竟他的父親和祖母都是因為權力鬥爭而離他而去。對一般政客來說,更大權力是夢寐以求,但對拉胡爾來說卻未必如此。

雖然如此,國大黨絕不會放棄拉胡爾。拉胡爾現年43歲,在印度政治中仍算年輕,所以國大黨內部依然相信,拉胡爾是大有前途,也是黨的重要資產。現在政府民望低,拉胡爾不太涉足政府反而是一件好事,少了包袱。今次輸了,不要緊,政黨輪替是民主國家的常態,最重要是以後贏得回來。

拉胡爾甘地
Rahul Gandhi
由於篇幅所限,拉胡爾的對手納倫德拉·莫迪的事要下回再談。

最後一提。英迪拉次子桑賈伊的兒子瓦倫‧甘地現時是人民黨的幹部,如果人民黨執政了,說不定能拿到一官半職。看來無論是國大黨還是人民黨勝出,尼赫魯‧甘地家族都不會從印度政壇上消失。



繼續分析印度大選。上次文章介紹了執政國大黨黨代表拉胡爾‧甘地面對的困局,今次會談一下其主要對手,人民黨黨代表納倫德拉‧莫迪。民調顯示人民黨將會勝出今次大選,如無意外莫迪將會成為新一任印度總理。

莫迪政績的亮點與污點

莫迪今年63歲,出生於 Gujarat 邦 (相等於一個省或州) 一個小市鎮,父親是個攤檔小販。莫迪小時候要幫忙在街上叫賣,年輕時便對政治產生興趣,成功考入大學後也是修讀政治。他後來加入了印度人民黨。人民黨普遍被視為是一個以印度教徒為本,主張印度要以印度教立國,較為民族主義的政黨,雖然該黨亦強調絕無排斥非印度教徒。相比起來,國大黨較強調印度人的身份認同應該是較廣泛的,社會不同族群都應該被接納。莫迪經常表示自己是個虔誠的印度教徒,國大黨代表拉胡爾‧甘地很少談及自己的宗教信仰,同屬國大黨的現任總理辛格則是錫克教徒。

莫迪加入人民黨後迅速冒起,在2001年成為 Gujarat 邦首席大臣 (類似省長或州長)。在莫迪治下,Gujarat 的經濟迅速發展,GDP增長率長期位列印度各邦頭幾名,就業情況較好,也是少有能做到供電穩定的地區。拼經濟成功,是莫迪今次競選的主打政績。加上他從基層做起的經歷,形象又清廉,都跟世家出身的拉胡爾‧甘地形成強烈對比。但莫迪的政治生涯也有個大污點。

2002年,莫迪當上首席大臣不久,Gujarat 爆發印度教徒和回教徒之間的大規模衝突,邦內各地相繼出現暴動,要三個月才完全平息,單是官方數字已是一千人死和逾二千人傷,非官方估計則更多,死傷者以回教徒為主。莫迪被指偏幫印度教徒,沒有盡力制止衝突,甚至可能故意讓事態變壞。莫迪一直否認這些指控,說處理得沒有錯,拒絕就事件道歉。2005年莫迪曾計劃前往美國出席經貿活動,但美方拒絕發出簽證,表明是因莫迪涉嫌打壓宗教自由。(美國政府最近說如果莫迪成為總理將自動得到外交豁免權。)

納倫德拉‧莫迪
Narendra Modi
今次國會選舉莫迪也選了一個跟印度教很有淵源的選區「瓦拉納西」來參選。瓦拉納西位於恆河河畔,是印度教聖地,有些旅遊書或節目說很多印度教徒會到恆河朝聖和洗滌身心,就是在瓦拉納西進行。他在選區內的主要對手是一位著名反貪污社運人士 Arvind Kejriwal,但一般相信莫迪應能順利贏得該國會議席。

很多批評莫迪的人都是拿著2002年暴動的事,說他是個印度教沙文主義者,當上總理一定會令社會分化。支持者則說莫迪執政時間長了,變得務實了,何況現在最重要是搞好經濟,莫迪在 Gujarat 的政績顯示他是總理的不二之選。暫時來看,民眾似乎比較 buy 支持莫迪一方的講法。

具印度特色的聯盟政府

但莫迪的總理之路仍有隱憂。民調雖然顯示人民黨將成第一大黨,但不一定能獨自取得過半議席。莫迪要當總理,可能要爭取其他政黨支持,組織聯盟政府。

印度國會有545席,現屆國會內就有超過30個政黨。有兩個是全國性大型政黨:國大黨和人民黨,分別有206和117席。另外有十個各有十幾廿席的中型政黨。剩下的廿幾個政黨都是只有幾席的小黨。上一次印度有政黨能獨自贏到過半,無須組成聯盟政府,是1984年的國大黨,當時正值前總理英迪拉‧甘地被刺殺後不久,國大黨取得大量同情票。今次選舉莫迪雖然人氣高企,但要人民黨一下子從117席躍升至過半的273席仍是非常困難。為何印度有這麼多政黨呢?

香港很多人都聽過一個政治學理論,說比例代表制對小黨有利,容易令議會分裂,而單議席單票制則對大黨有利,容易造成兩黨制。既然印度的議會這麼分裂,肯定是用比例制吧?錯,印度是用單單制。單單席之所以對大黨有利,是因為每個選區只有最高票的一個人可以勝出,所以大黨才有辦法競爭,小黨輸硬。但須留意這是逐個選區計。一些政黨即使在全國的整體支持不高,只要在個別地區有紮實的支持,一樣可以勝出。例如英國都是用單單制,但他們有蘇格蘭黨和威爾斯黨。印度幅員廣大,地區差異也大,有很多面向不同類型選民的地方政黨。在全國來計,他們的支持很小,但在他們全力經營的一部份選區,他們的實力卻很強。

例如在東部的 West Bengal 邦,有42個國會議席,國大黨和人民黨分別只有6和1席,多數議席由地區人士佔有。現時 West Bengal 首席大臣 Mamata Banerjee 本來是國大黨黨員,因不甘只做地區樁腳而自行組黨,不斷擴大區內勢力,成功上位。

而南部的 Tamil Nadu 邦,有39個議席,國大黨只有8席,人民黨更是一席都沒。其中一個重要地區勢力,是首席大臣 Jayalalithaa,她有個特別的身份:年輕時是著名電影女星。不知何故,Tamil Nadu 民眾對藝人從政情有獨鐘, 過去四十年幾乎每個首席大臣都是演藝界人士。

還有一位「賤民女王」Mayawati,以力主提高印度種姓制度中最低下層的「賤民」權益聞名,曾任印度人口最多的 Uttar Pradesh 邦的首席大臣,她的政黨在現屆國會是第四大黨。以上三人並稱印度政壇三大女將 (這個叫法也突顯了印度女性政客不多這件事),她們的不同出身和背景也反映印度政治和社會的複雜性。

Jayalalithaa、Mamata Banerjee、Mayawati
政黨間的合作,可以分選前選後兩個階段。國大黨和人民黨在選舉前都會先跟一些政見特別相近的中小型政黨組成選舉聯盟,進行配票。今次國大黨就組成一個「團結進步聯盟」,人民黨則組成「全國民主聯盟」。如果選舉後,這些聯盟仍然拿不到過半議席,就要再跟其他未歸邊的中小型政黨商討合作。

莫迪會成為下任印度總理,似乎已是大局已定,但不少地區人士,例如上面提及的三女將,都在準備鬥快攝位,希望可當造王者。雖然不是印度教故事,但印度的選舉確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2014年5月9日

娛樂、政治、選舉三位一體:Eurovision

Eurovision Song Contest (ESC,歐洲歌唱大賽) 會在歐洲時間星期六晚於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舉行。Eurovision 在華人社會也許不太知名,但在歐洲很多國家卻很受重視,例如在幾個北歐國家的收視率超過80%,又例如幾年前俄羅斯贏得冠軍時,代表該國的歌手獲總統梅德韋傑夫親自致電恭賀。它是全歐洲最大規模的歌唱比賽,今年共有37個國家派代表參加。由於各國民眾可以投票選出最喜歡的歌曲,這同時也是一場橫跨37個國家的大型選舉。Eurovision 是一個可以將娛樂、歐洲政治、選舉研究三者融合在一起的特殊活動。

經典歌曲

Eurovision 自1956年開始舉辦,多年來有過不少名人和名曲參賽,這裡是其中幾首:

1974 Sweden (世界知名樂隊)
http://youtu.be/3FsVeMz1F5c?t=40s

1958 Italy (在歐美很有名的一首歌,56年前的歌也有550萬點擊)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DVi0ugelc

1968 UK (又是世界知名歌曲)
http://www.youtube.com/watch?v=23ZG6HJVKuQ

1971 Monaco (九成香港人未聽過這首歌也會認得這個旋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GOHPY3xtmU

1995 Norway (都算相當有名了)
http://youtu.be/ol5YMjU37QI?t=1m20s

近年勝出的歌曲當中,我比較喜歡這首

2012 Swede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fo-8z86x80

今年賽情

先簡單介紹一下比賽流程。各國的代表機構 (公營電視台) 向歐洲廣播聯盟 EBU 申請參賽,每國會派遣一首歌和一隊代表。由於現時參賽國家眾多 (今屆有37國),比賽分3日進行,第1日是其中16國進行第一場預選,第2日是另外15國進行第二場預選,第3日是之前2場預選選出的20國加上6個自動當選的國家,共26國進行決賽:

自動當選:Denmark (上屆勝出者 + 今屆主辦國)、UK、France、Germany、Italy、Spain (因為是 EBU 5大贊助商......話說意大利跟西班牙你們不是幾乎破產的嗎?還有這種閒錢......)

通過預選:Armenia、Austria、Azerbaijan、Belarus、Finland、Greece、Hungary、Iceland、Malta、Montenegro、Netherlands、Norway、Poland、Romania、Russia、San Marino、Slovenia、Sweden、Switzerland、Ukraine

落選:Albania、Belgium、Estonia、Georgia、Ireland、Israel、Latvia、Lithuania、Macedonia、Moldova、Portugal

以往多次參賽但今屆沒參賽:Bosnia、Croatia、Cyprus、Luxembourg、Monaco、Serbia、Turkey

有不認識的國家請自行 google 或 wiki。眼尖的讀者可能會問,亞美尼亞、亞塞拜疆這些國家是在歐洲的嗎?以色列肯定不是吧。這是因為這些國家都是歐洲廣播聯盟  EBU 成員,而 EBU 並沒規定一定要在歐洲大陸上才能加入。以色列、土耳其、亞塞拜疆都贏過 Eurovision。

今屆比賽各國歌曲在 youtube 上的點擊率 (香港時間星期五晚):

1. Austria 380萬
2. Armenia 348萬
3. Denmark 198萬
4. Azerbaijan 159萬
5. Poland 148萬
6. Greece 121萬
7. Ukraine 115萬
8. Montenegro 114萬
9. Spain 110萬
10. Russia 108萬

賭盤的大熱則是 (真的有的唷):

1. Sweden
2. Austria
3. Netherlands
4. Armenia
5. UK
6. Hungary
7. Ukraine
8. Denmark
9. Greece
10. Norway

個人比較喜歡的是荷蘭、黑山、丹麥、西班牙、瑞士等等,雖然不太大機會勝出就是......

2014 Netherlands (因為歌曲類別的關係,在賽前不被看好,現在卻成為熱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krF8uC92O4

2014 Montenegro (MV 加分) (考驗大家聽歌不聽歌詞的能力:歌曲以黑山語唱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ym7CQFFTOU

今年賽情其他發展:

奧地利出賽歌手
預計奧地利可得到全歐洲 LGBT 人的票,因為出賽歌手是個變裝皇后 (同時引發恐同的俄羅斯和白俄羅斯抗議)。

預料烏克蘭會得到大量同情分,舞台上還有個人肉倉鼠輪,引人格外聯想 (雖然據報這位歌手以往是親俄派...)。

儘管歌手在預選時被現場觀眾噓爆,俄羅斯仍會有大量鐵票 (如白俄羅斯)。

荷蘭的票源應是來自西歐跟北歐 (比利時應會依例給予高分)。丹麥和瑞典也要爭北歐票。

西班牙應可贏得英國、愛爾蘭等的西歐票 (葡萄牙應會依例給予高分)。

黑山會得到巴爾幹半島的票 (斯洛文尼亞、阿爾巴尼亞、馬其頓),也會有一定的東歐票。

雖然賭盤上贏面不錯,但按理來說英國不太可能贏,因為英國太犯眾憎,向來很少人會投票給英國。(見過英國網民說:「派 Adele 我們都是輸的啦!」)

Eurovision 的配票機制

這鐵票不鐵票的講法是怎麼回事呢?先簡述一下計分制度。在比賽當日,當所有歌手都唱完歌,主辦單位就會跟各國的報票員連線,請他們讀出他們國家給出的分數。該國最多人喜歡的歌曲會有12分、第二喜歡的歌曲有10分、第三喜歡的有8分、第四有7分,如此類推,第十有1分,之後的就沒分數了。所有國家報完票後加起來,最高分就勝出。

可是根據過去經驗,很多國家所投的票很明顯並不是單純根據悅耳程度給出的,而是考慮多個其他因素後配票出來的。出現配票的理由有很多種:

1. 兩國有共通文化背景:西班牙和葡萄牙、英國和愛爾蘭、北歐各國、巴爾幹半島各國

2. 兩國是同一民族/語言:希臘和塞浦路斯、羅馬尼亞和摩爾多瓦、荷蘭和比利時(北部)

3. A國在B國內有大量僑胞:俄羅斯和愛莎尼亞和拉脫維亞、俄羅斯和烏克蘭、土耳其和德國

4. 兩國外交關係良好:俄羅斯和亞塞拜疆和白俄羅斯、土耳其和亞塞拜疆

最有名的是希臘、塞浦路斯、土耳其的三角關係。塞浦路斯是位於地中海東部的小島,在以前是希臘裔人和土耳其裔人雜居,但1974年希臘和土耳其兩國爭奪該島,造成塞浦路斯一分為二,北部由土耳其控制,南部由希臘控制,現在國際普遍只承認南部,參加 Eurovision 的也是這一邊。於是在 Eurovision 上,塞浦路斯一定給希臘滿分12分,然後幾乎不會給土耳其任何分數 (上次塞浦路斯不是給希臘12分是1996年)。youtube 上就有網民剪輯了以往塞浦路斯報票員宣布「greece 12 points」的片段取笑他們,有時候觀眾所發出的很明顯並不是歡呼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eJThMJbXz0

基本上,有著「東歐幫」(或稱「前蘇聯幫」)、「北歐幫」、「巴爾幹半島幫」3大配票派系 (voting bloc),已經是個公開的祕密。EBU 口頭上死不承認有配票,身體卻很誠實:除了民眾直接投票,每國還要設一個專業評審團去「溝淡」,明眼人都知道這是為了防止種票。

我們來看看 2013 年部份國家將他們的12、10、8分給了哪些國。首先是「東歐幫」:

Russia: 12 Azerbaijan 10 Greece 8 Belgium
Belarus: 12 Ukraine 10 Azerbaijan 8 Russia
Ukraine: 12 Belarus 10 Azerbaijan 8 Moldova
Estonia: 12 Russia 10 Denmark 8 Ukraine
Latvia: 12 Russia / 10 Estonia / 8 Norway
Lithuania: 12 Azerbaijan 10 Ukraine 8 Georgia
Armenia: 12 Ukraine 10 Georgia 8 Greece
Azerbaijan: 12 Ukraine 10 Georgia 8 Malta
Georgia: 12 Azerbaijan 10 Armenia 8 Ukraine

東歐國家幾乎都是投給東歐國家......閣下可能會說,說不定東歐國家的歌真的很好聽呢?那接下來看看「北歐幫」的票:

Norway: 12 Sweden 10 Malta 8 Netherlands
Sweden: 12 Norway 10 Denmark 8 Netherlands
Finland: 12 Norway 10 Hungary 8 Netherlands
Denmark: 12 Norway 10 Netherlands 8 Sweden
Iceland: 12 Denmark 10 Norway 8 Netherlands
Netherlands: 12 Belgium 10 Denamrk 8 Malta
Belgium: 12 Netherlands 10 Denamrk 8 Ukraine

北歐國家幾乎都是投回北歐國家,完全沒人投東歐國家......至於「巴爾幹幫」,因為去年巴爾幹半島國家沒幾個能進入決賽,我們要看「巴爾幹幫」配票要看回2012年:

Slovenia: 12 Serbia 10 Sweden 8 Russia
Croatia: 12 Serbia 10 Bosnia 8 Macedonia
Bosnia: 12 Macedonia 10 Serbia 8 Sweden
Serbia: 12 Macedonia 10 Sweden 8 Cyprus
Montenegro: 12 Serbia 10 Albania 8 Macedonia
Albania: 12 Greece 10 Turkey 8 Macedonia
Macedonia: 12 Albania 10 Serbia 8 Turkey
Greece: 12 Cyprus 10 Albania 8 Serbia
Cyprus: 12 Greece 10 Sweden 8 Azerbaijan
Turkey: 12 Azerbaijan 10 Bosnia 8 Macedonia
Bulgaria: 12 Serbia 10 Azerbaijan 8 Sweden
Romania: 12 Moldova 10 Sweden 8 Greece
Moldova: 12 Romania 10 Azerbaijan 8 Ukraine

為了 Eurovision 可以去到幾盡?

一般來說大家會希望這是沒有人操控的,真的純粹是文化和民族差異啦,可是去年 (2013) 俄羅斯政府因為亞塞拜疆沒有給他們任何分數,向亞塞拜疆政府抗議......

Russia's foreign minister has called Azerbaijan's failure to award any points to Russia's entry in the Eurovision song contest "outrageous". Sergei Lavrov said the points had been "stolen" from Russia's Dina Garipova and "this outrageous action will not remain without a response".

竟然可以事先就知道亞塞拜疆「應該」給出甚麼「正確分數」,你說俄羅斯厲不厲害?亞塞拜疆則這樣回應:

Azerbaijan's President Ilham Aliyev has ordered an inquiry into how its votes for Russia apparently went missing. And the country's Foreign Minister Elmar Mammadyarov, sitting next to Mr Lavrov at a press conference in Moscow, called it a "detective story".

然後連白俄羅斯都插嘴:

Meanwhile, the president of Belarus, Alexander Lukashenko, has weighed in with his own accusations. Suspicious that the Belarusian singer did not receive a single point from Russia, he has claimed that the final was falsified.

(以上來自 BBC 報道 http://www.bbc.com/news/world-europe-22609523)

俄羅斯近年都是很拼命,例如在2008年的表演真是讓人感覺他們想贏想到瘋了。歌曲唱到一半時,不知何故,突然閃出2006年冬奧花式溜冰金牌選手 Evgeni Plushenko 在後面伴舞,唱到最尾時歌手還激動撕開衣服露肉......

2008 Russia (Plushenko 在大約 2:00 時出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awnwSYOCFU

2012年時俄羅斯則用另一種做法:派出6個穿著民族服飾的老婆婆在台上不斷唱「party for everybody, come on and dance」,很明顯是搏同情分......雖然的確是挺有趣啦 (結果是第2名)。

2012 Russia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gUstrmJzyc

2011年時亞塞拜疆以一個不算很突出的表演勝出時,西歐和北歐也是大批網民在罵種票......

http://youtu.be/NcUwss-Jw6I?t=50s

種票的指控不是現在才有,早在1968年時西班牙就被指是獨裁者佛朗哥在背後買票才贏得到。這主要是英國人在罵啦,因為他們那首世界知名的 Congratulations 以一票之差敗給了西班牙一首不斷在 la la la 的歌曲......

1968 Spai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4g5QYJOFzQ

其他「拼命」演出的例子還有......1973年的以色列,這也是以色列首次參賽。「拼命」是真的拿出性命來拼的意思,因為這時候仍是以巴衝突高峰期,前一年1972年慕尼黑奧運才發生以色列運動員被恐襲殺死的事件 (然後1973年底則爆發埃及和敘利亞攻打以色列的贖罪日戰爭 Yom Kippur War)......據說以色列歌上台時穿著避彈衣,看不出來就是。

1973 Israe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nMlDDaOGv8

另一次「拼命」的是1993年波斯尼亞,因為此時正值波斯尼亞戰爭,歌手要漏夜逃出國,而比賽當晚跟身處首都薩拉熱窩的報票員連線時,雜音不斷還幾乎斷線,都令人擔心對面的情況,畢竟當時薩拉熱窩正被塞爾維亞軍隊圍攻中。

1993 eurovision votin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s-Bmme7qdI

另一個層面來看,每個主辦國都是很拼命,因為主辦一次所花的錢都不少的......不過俄羅斯和亞塞拜疆這些可以賣油和天然氣的國家就不怕啦,甚至越花得多錢越好,不然怎麼藉機粉飾太平?

總之,今年的結果過兩天就會知道了,看完這篇文章後對比賽有興趣的話就到時候再上網看吧。

2014年5月5日

全票制與過半票的潛在危險

今次會分析一下親中政客提出「提委會」要使用「全票制」和「過半票」的事。

(給非香港人讀者的一些背景資料:
香港自從主權回歸中共統治以來,實行過4次「行政長官」(類似市長?) 選舉,都是由一個只有數百到千幾人的「選舉委員會」選出。現在香港政府提出在下一屆選舉行政長官中,放寬至全港市民都可以參與,由全民直接投票選出行政長官。可是,同樣是根據基本法,在全港市民投票前,必須由一個「提名委員會」提名候選人供市民選擇。視乎這個提名委員會的運作,有哪些候選人跑出可以有很大限制。而根據過往「選舉委員會」的經驗,這個提委會極大可能會落入中共的控制,於是中共就能事先篩選候選人,排除掉那些「反抗中央」的人,不讓他們參選。而這可是中共自己也承認的目標。)

全票制的運作

「全票制」,是在有多於一個席位空缺時,選民可以投多次票數的選舉制度。例如現在要選出N個當選人,選民就可以向最多N個候選人各投一票,而最高票的N個候選人就會當選。例如有10席、20人參選,選民可以最多投給10個候選人各一票,最後最高票的10人就會當選。而所謂的「過半票」要求,即是要求候選人必須得到過半選民支持才能正式當選。兩者共同使用下,即是候選人要同時滿足最高票N人跟得到過半票2個要求。

全票制是幾乎沒有國家在主要選舉中採用的 (印象中好像只有戰火連連的黎巴嫩在用)。而過半要求則多是在選區只有一個席位空缺的情況下用。兩者共用的,我真是完全想不出。

使用全票制,表面上看可以擴大選民的選擇 (從只可投1次票變可以投N次),而最終當選的應該是得到大量選民支持的候選人。但同樣地,我們也可以假設,一個選民如果政治理念明確、投票目標清晰,那他投票的N個候選人應該也全都是政治理念相近的人。例如我是A黨的支持者,那我當然是將手上的票都優先投給A黨的幾個候選人吧。而如果有過半選民都支持同一個派別,全票制有可能會造成所有議席全由一個派系奪得的情形。

例如現在某選區以全票制選出4席,選民可以投4票。有A、B、C 3黨,各派出4個候選人。A黨的支持度是60%、B黨30%、C黨10%。那結果可能是4席全由A黨奪得:

A黨候選人甲 60票
A黨候選人乙 60票
A黨候選人丙 60票
A黨候選人丁 60票

B黨候選人甲 30票
B黨候選人乙 30票
B黨候選人丙 30票
B黨候選人丁 30票

C黨候選人甲 10票
C黨候選人乙 10票
C黨候選人丙 10票
C黨候選人丁 10票

全票制的實例

現實會是怎樣呢?我們可以看看實例。其實香港現時已經有一個用全票制選出的機構:選舉委員會。看回上一屆選舉委員會「航運交通界」的結果:

(18席、21人參選、157人投票)
(名字前的數字是候選人編號)
10    李鑾輝    112 (當選)
7      易志明    110 (當選)
11    何懿德    110 (當選)
2      凌志強    106 (當選)
4      何達文    102 (當選)
5      文漢明    102 (當選)
8      何立基    100 (當選)
20    奚治月    101 (當選)
12    鄭克和    97 (當選)
16    陳國盛    97 (當選)
3      黃良柏    96 (當選)
6      伍占美    94 (當選)
14    方智輝    93 (當選)
1      梁德興    91 (當選)
17    李德森    90 (當選)
18    司徒家成        90 (當選)
19    鄭偉波    82 (當選)
15    李均活    79 (當選)
13    陳樹生    36
9      徐翰恩    26
21    唐躍峯    26

http://www.elections.gov.hk/ecss2011/chi/results.html

最低票當選人「 李均活」的得票跟最高票落選人「陳樹生」相差甚遠,而且整體來說,一眾當選人的得票相當接近,也全都大幅拋離一眾落選人。很明顯地,選民當中是有一群多數派集中投票給其中18個候選人,讓他們篤定當選。哪些人會贏,哪些人會輸,可是早已經決定好的事。

另一個配票非常明顯的是「港九區議會」界別:

(59席、65人參選、188人投票)
13    張仁康    136 (當選)
10    吳錦津    135 (當選)
11    陳曼琪    135 (當選)
31    蘇麗珍    134 (當選)
21    鍾港武    133 (當選)
48    洪連杉    133 (當選)
2      周潔冰    132 (當選)
3      黃金池    131 (當選)
6      陳鏡秋    131 (當選)
9      簡志豪    131 (當選)
19    馮美雲    131 (當選)
22    黎榮浩    131 (當選)
55    陳㨗貴    131 (當選)
62    陳財喜    131 (當選)
17    黃健興    130 (當選)
30    鄭泳舜    130 (當選)
37    陳偉明    130 (當選)
49    洪錦鉉    130 (當選)
54    柯創盛    130 (當選)
16    黃建彬    129 (當選)
40    龔栢祥    129 (當選)
44    潘國華    129 (當選)
50    劉偉榮    129 (當選)
58    李均頤    129 (當選)
14    林玉珍    128 (當選)
8      陳少棠    127 (當選)
25    李碧儀    127 (當選)
33    陳靄群    127 (當選)
46    陳華裕    127 (當選)
28    張國鈞    126 (當選)
64    邵家輝    126 (當選)
1      李德康    125 (當選)
38    蕭婉嫦    126 (當選)
20    林家輝    125 (當選)
47    何漢文    125 (當選)
57    盧懿杏    125 (當選)
18    張永森    124 (當選)
39    陳偉坤    124 (當選)
5      陳振彬    123 (當選)
36    黃舒明    123 (當選)
15    楊永杰    122 (當選)
4      陳婉嫻    121 (當選)
12    江澤濠    121 (當選)
32    黃春平    121 (當選)
41    陳國華    121 (當選)
51    李志恒    121 (當選)
53    陳富明    121 (當選)
26    姚柏良    120 (當選)
56    朱慶虹    120 (當選)
61    黃達東    120 (當選)
29    鍾樹根    119 (當選)
60    潘進源    119 (當選)
35    何顯明    118 (當選)
45    楊子熙    118 (當選)
27    馮仕耕    113 (當選)
43    林啟暉    112 (當選)
34    黃楚峰    109 (當選)#
63    郭偉强    109 (當選)@
65    梁偉權    103 (當選)*
7      顏尊廉    43
42    區諾軒    35
23    馮煒光    34
24    司馬文    34
52    鄭麗琼    34
59   趙家賢    33

http://www.elections.gov.hk/ecss2011/chi/results_s4.html

所有當選人的票都不相佰仲,所有落選人的票也幾乎一樣,兩夥人的票也有極大落差,一看就知道此界別的選民是分成兩個陣營,早就可以計到誰勝誰敗。還有很多其他界別有配票,就不一一詳列了。

雖然如此,並非所有界別都出現如此明顯的配票。例如「會計界」的選民較多,投票取向也較分散:

(30席、65人參選、7617人投票):
1      李家祥    3,406 (當選)
4      林智遠    3,067 (當選)
15    劉嬋        2,860 (當選)
22    梁繼昌    2,855 (當選)
9      蒲錦文    2,734 (當選)
42    甄文星    2,727 (當選)
54    原樹堂    2,686 (當選)
57    韋志堅    2,644 (當選)
13    龍佩蘭    2,640 (當選)
37    馮汝南    2,634 (當選)
26    溫浩源    2,612 (當選)
52    蔡永忠    2,560 (當選)
58    蔡啓昇    2,557 (當選)
48    林倩麗    2,528 (當選)
46    孫德基    2,467 (當選)
27    盛慕嫻    2,460 (當選)
36    MACPHERSON AYESHA ABBAS       2,447 (當選)
65    龔耀輝    2,324 (當選)
8      周雪鳳    2,276 (當選)
56    唐家成    2,171 (當選)
62    陳瑞娟    2,153 (當選)
55    黎嘉恩    2,071 (當選)
11    趙麗娟    2,037 (當選)
43    周光暉    2,015 (當選)
40    黃龍德    2,013 (當選)
47    孫寶源    2,012 (當選)
49    蔡懿德    1,984 (當選)
3      區嘯翔    1,926 (當選)
61    葉冠榮    1,923 (當選)
10    何超平    1,901 (當選)
23    鄒小磊    1,861
24    陳美寳    1,832
31    楊志偉    1,801
39    陳志光    1,790
28    馮英偉    1,760
63    翁健        1,679
34    帥卓廷    1,648
51    陳錦榮    1,487
44    陳國威    1,369
25    黃顯榮    1,368
35    吳德龍    1,341
7      楊佳錩    1,339
17    林靄欣    1,325
64    蘇繼權    1,288
20    譚學林    1,226
30    李健        1,198
14    何鴻瑋    1,182
41    MULLENS FRANCIS ROBERT   1,152
60    梁永安    1,138
21    盧華基    1,109
19    莫冠業    1,070
2      馬振峰    1,055
38    任枝明    1,034
29    鄭中正    1,033
18    楊俊偉    950
6      吳錦華    881
16    袁子俊    856
45    鄒揚敦    822
33    劉維娟    802
5      鄭毓和    800
32    杜健存    746
53    蕭恕明    688
50    黃宏泰    645
59    葉毅恒    604
12    莊耀勤    534

 http://www.elections.gov.hk/ecss2011/chi/results_s2.html

可以看到得票相當分散,並無明顯的配票現象:最低票當選人「何超平」的得票跟最高票落選人「鄒小磊」差不多,而第一高票的「李家祥」得票率只有44.7%,最低票當選的「何超平」更只有25.0%

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到,在全票制之下,早已獲得多數選民支持的一票,可以靠配票將其他陣營的候選人完全排除掉。可是如果沒有派別能一早取得多數選民支持,就可能有變數了。因此現在親中政客提出的全票制+過半票,可說是雙重保險:即使中共無把握在全票制下能完全控制過半提名委員會委員,令選舉結果變成像上面的「會計界」,至少也可憑過半票要求阻止其他人跑出。

另外須留意的是,在現時選委會的組成下,兩大傳統親中政黨民建聯和工聯會是控制最多委員的 (政界+漁農界+勞工界等加起來已超過300個委員),因此他們也最快跑出來支持全票制+過半票的安排。相對地,控制較少委員的親中政黨如自由黨和新民黨就並未支持過半票,似乎是知道過半票的要求會削弱他們的影響力。

假設的提委會運作

好了,套用這個原理,我們可以假設一些情形。例如上一次選舉委員會選出行政長官時的結果是:

梁振英 689
唐英年 285
何俊仁 76

假設這個選舉委員會變成提名委員會,變成有4個空缺,使用全票制,完全有可能變成這樣的結果:

梁振英 689
梁營人士甲 (如羅范椒芬) 688
梁營人士乙 (如張志剛) 677
梁營人士丙 (如邵善波) 666
唐營人士甲 (如任志剛) 335
唐營人士乙 (如田北俊) 299
唐營人士丙 (如林大輝) 289
唐英年 285
何營人士甲 (如梁家傑) 86
何俊仁 76
何營人士乙 (如李卓人) 66
何營人士丙 (如劉慧卿) 66

結果,可供全港選民投票選出的4位正式候選人,就是梁振英、羅范椒芬、張志剛、邵善波。恭喜恭喜,不知閣下會將你神聖的一票投給誰呢。將來香港的所謂普選,可能就是這樣運作。

美國的相關例子

其實,美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類似的制度:美國立國時,憲法規定由「選委會」electoral college (又譯「選舉人團」) 投票選出總統,而非全民直接投票 (這一點到現在還是)。而每個「選委」 elector (又譯「選舉人」) 可以投兩票,第一高票的候選人成為總統,第二高票的成為副總統。背後理念就是,選委們是社會賢達,具廣泛代表性,亦無政黨背景 (美國剛立國時並無政黨,國父們認為黨爭是壞事),所有得到他們最多支持的人就是大賢者,第二多支持的就是第二大賢者。

美國憲法 Article 2 Section 1是這麼寫的 (節錄):

The Electors shall...... vote by ballot for two persons...... the person having the greatest number of votes shall be the President...... after the choice of the President, the person having the greatest number of votes of the Electors shall be the Vice President......

1789年第一屆美國總統選舉,有69個選委投票。成功以武力抗爭令美國脫離英國獨立的美軍總司令「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 在所有選委一致支持下,無懸念地以全票當選總統。第二高票的人是聲望高,也與華盛頓關係良好的「亞當斯」John Adams,他得到34票,而其餘候選人都只有不足10票。表面上看來,各選委並無明顯的派系之分,亞當斯都算獲得相對地高票。

1789 US presidential election
George Washington -- 69
John Adams -- 34
John Jay -- 9
Robert H. Harrison -- 6
John Rutledge -- 6
John Hancock -- 4
George Clinton -- 3
Samuel Huntington -- 2
John Milton -- 2
James Armstrong -- 1
Benjamin Lincoln -- 1
Edward Telfair -- 1

可是到下一次的1792年選舉,政治形勢已有大變,出現兩大派別。一派以亞當斯和一位 Alexander Hamilton 為首,認為應該將權力收到中央政府手上 (Federalist Party),另一派以「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 為首,支持權力分散到各個州政府手上 (Democratic-Republican Party)。這兩派都是由獨立運動人士組成,兩位領袖都毫無疑問是知識廣博的大賢人,分裂是單純的政見分歧問題,無絕對的對錯。為何要分成兩派呢?因為他們發現不組織成政黨,難以動員民眾和議員支持,無法統合他們背後的政治能量。華盛頓表面上保持中立,實際上個人政見較傾向 Federalist。這兩大派別的鬥爭也在選委的投票結果中反映:132個選委,保持中立的華盛頓仍是全票當選,但剩下的選委全都分成兩派,並且集中投票。

1792 US presidential election
George Washington -- 132
John Adams (F) 77
George Clinton (DR) 50
Thomas Jefferson (DR) 4
Aaron Burr (DR) 1

1796年,華盛頓指自己當兩屆總統已經夠了,宣布退休,總統選舉隨即陷入亂戰:兩派都並沒好好管制旗下選委,有選委甚至仍然投票給華盛頓。這也造成了美國史上唯一的總統跟副總統是來自敵對黨派的情形:總統是 Federalist 的亞當斯,副總統是 Democratic-Republican 的傑佛遜。於是這4年間,總統和副總統天天都公開地對罵,大家都同意這情況不能繼續下去。

1796 US presidential election
John Adams (F) 71
Thomas Jefferson (DR) 68
Thomas Pinckney (F) 59
Aaron Burr (DR)  30
Samuel Adams (DR)  15
Oliver Ellsworth (F)  11
George Clinton (DR)  7
John Jay (F) 5
James Iredell (F) 3
George Washington -- 2
John Henry (DR)  2
Samuel Johnston (F) 2
Charles Cotesworth Pinckney (F) 1

1800年選舉,兩派都要求選委們「歸隊」,集中投票給自己黨的兩位候選人。結果也的確出現了「歸隊」,可是 Democratic-Republican 旗差一著,該黨兩位候選人傑佛遜和 Aaron Burr 同票,那就沒能分出誰當總統和副總統啦!Federalist 倒是事先安排好一個選委投其他人票。最後要按憲法規定的機制,出現同票的話交由國會判斷。結果是傑佛遜當選總統,Aaron Burr 當選副總統。

1800 US presidential election
Thomas Jefferson (DR) 73
Aaron Burr (DR) 73
John Adams (F) 65
Charles Cotesworth Pinckney (F) 64
John Jay (F) 1

這段時期還有很多關於這兩派惡鬥的故事可以講,但這裡就不詳述了。總之,傑佛遜上台後,立即下令他的好友,也是當年主要負責草擬憲法原文,人稱「美國憲法之父」的「麥迪遜」James Madison 修改憲法。這個修訂很快就以大比數獲得通過。選委仍是投兩次票,但變成一次要指定給總統,一次要指定給副總統,也就是說分成兩場選舉。

講美國的事情做甚麼呢?

第一,在現實上,政黨和政治立場是一定會出現。選委會也好提委會也好,都不會是看哪一個候選人最「賢」來投票,一定是按政黨和政治立場來投票。中共說不搞政黨政治,行政長官沒有政治背景可以確保中立,根本是廢話。至少我不會相信香港這群由中共控制的所謂「精英」,會比華盛頓、亞當斯、傑佛遜、麥迪遜等美國國父還厲害,可以搞政治而不搞政黨。

第二,親中政客們常常說一定要按中央的講法實行香港基本法,不然會「違反立法原意」、「破壞香港繁榮穩定」、「不利香港資本主義發展」云云。美國的那群國父們,當日寫完憲法,隔幾年發現當初撰寫時思慮不周,憲法原來漏洞百出,立即打倒昨日的我修改憲法,因為有錯就要認嘛。怎麼沒人說美國國父們「違反立法原意」、「破壞美國繁榮穩定」、「不利美國資本主義發展」云云呢?

第三。親中政客常常說不可以限制提名委員自我主張的權力,不然會「架空提委會」、「繞過提委會」、「令提委會變成橡皮圖章」、「令提委會失去實質提名權」。時至今日,美國的選委們都是民選產生,而且需要事先講明會支持哪一個總統候選人。在一般人印象中,美國人在總統選舉時是直接投票給選選人 (如奧巴馬或羅姆尼),但嚴格還說他們是投給一群已經表明支持某候選人的人 (即一群表明當選選委後會投票給奧巴馬或羅姆尼的人)。如果選委反悔,投給其他候選人,他們可能會觸犯法例被懲罰。沒有人會質疑這樣是「架空選委會」、「繞過選委會」、「令選委會變成橡皮圖章」、「令選委會失去實質選舉權」云云。

大家參詳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