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4日

超然領袖如何鍊成

文章已在《am730》刊出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282658


中聯辦主任張曉明一個「特首超然論」,引發社會廣泛討論。領袖地位是否超然,張曉明和梁振英說,是法律規定了。先不論基本法是否真的寫著特首超然,一個領袖是否超然,應該看法律呢,還是看人心呢?講到超然領袖,我想起最近在位時間破紀錄的英女王。她不但在國內,連去到國外還是風靡萬民,外國元首見到也要敬她三分。她的超然是靠法律規定的嗎?

英女王有權任命首相和解散國會,很多法案、政府命令、人事任命都需要她簽名,據說她還不需要護照和車牌,因為兩者都是以她的名義批出,沒理由要她自己批證件給自己。這些權力夠超然吧,至少肯定超然過特首啦。可是,即使君主的法律地位超然,在人民心目中並不一定超然。英女王的伯父愛德華八世,當年就因為想娶一位離婚婦人受到外界反對而要退位。過去一個世紀,德國、意大利、奧地利等歐洲多國也廢除了君主制,趕君主下台。英女王能保持超然地位,是做了甚麼呢?

答案是甚麼都不做,或者說是不干政。英女王雖然有權,但只會在政府和國會「建議」下使用,她不會自己做決定。她會在議會年度開幕禮發言,講「我的政府」未來有甚麼工作,可是文稿不是她寫的,是政府寫好讓她讀的。真的由英女王自己決定內容的發言,是聖誕文告,但內容通常是些「阿媽是女人」的大道理,如呼籲社會團結包容和諧云云。

國家元首甚麼都不做,這一套不只用在君主制。德國、意大利、愛爾蘭等地的總統都是不牽涉政治爭拗,絕少評論政事,政府政策和運作由總理負責。背後的邏輯是,你要代表整個國家,必須不偏不倚,除了民主自由等核心價值,不能偏幫政治爭議中的任何一邊,或者表態支持和反對任何政黨。所以越是要超然,就越是要不干政,不講話,不表態,不做不錯。一被發現干政,甚至只是講錯一句話,超然地位就會破功。例如德國前總統 Horst Köhler,擔任總統6年一直民望甚高,但他無端端說認為德國可以為了保障國家利益派兵外國,引來外界批評,幾日內就辭職。

相對的,負責政府運作的首相或總理,因為經常要為政府表現負責,要就爭拗表態,甚至要攻擊其他政黨,很容易得罪人,民望可以很飄忽。類似地,美國和法國的總統,雖然也是國家元首,但他們同時要控制政府運作,民望也是飄忽得多。奧巴馬民望只有四成幾,奧朗德更只有兩成。

香港特首的定位像哪一類元首呢?口頭上是像前者,無政黨背景,地位超然,但實際上是後者,要推動政綱,攻擊反對派,搞各種政治鬥爭,很難令人覺得他不偏不倚。市民怎麼看待特首,當日梁振英講「我地位超然」,旁邊的保安一個眼都凸埋一個忍唔住笑,已是很好的啟示。

講到政府超然,又有另一個故事講,因為日本以前真的有「超然主義」一詞。時間回到明治時代,天皇和他身邊親信形成小圈子壟斷政事,外界要求廣開言路、民主選舉之聲不斷。明治政府於是年頒布「大日本帝國憲法」,宣布次年舉行首場眾議院選舉。但這個憲法不搞三權分立互相制衡,天皇擁有全面統治權,首相和政府亦由天皇全權任命,無須向議會負責。明治政府稱這是應該的,因為政黨只是利益集團,政府必須以「不偏不黨之心」 ,「超然於政黨之外」地管治國家。

可是官員怎麼講「超然主義」都好,政治現實不是他們能隻手遮天。這個「超然主義」立即激怒各政黨,批評政府反民主,只是為自己小圈子壟斷朝政找藉口。國會召開後,很多政府提出的法案,特別是財政預算案,都被政黨阻礙,不夠票通過。最後明治政府明白議會需要有支持政府的政黨,放下身段跟他們談合作條件,甚至成立政黨參選,變相否定「超然主義」。這不是他們想不想的問題,而是實際政治環境有需要他們這麼做。

香港是行政主導,特首是超然於政黨之上,這些論調其實自回歸以來已經講了十幾年,但市民眼見是港府無法控制立法會,特首無政黨背景亦只令施政更不暢順。這些問題如果靠口講就解決到,就不會拖到現在啦。政治問題只能政治解決,想治港順暢,唯有以新思維面對現實作出調整,以實際行為改善跟政黨關係。老是抱著一些不切實際的理論,說法律寫明我超然於你之上,擺出一副「戰鬥格」,是沒有幫助,甚至只會更泥足深陷,走不出困局。

越干涉越不超然,這個現象亦不只特首,放在中央處理香港也可以。例如某些貌似中央代言人越是發言,市民對中央的信任度越低,又或者之前政改,某幾個建制派人物每次在傳媒面前撐政改,之後幾日港大民調市民撐政改比率都必定下跌。最近甚至有騙徒偽裝成中央機構行騙,搞到市民寒暄時都會講笑地問「有冇收到中聯辦電話」或「有冇買返個政協」,這些中央機構在市民心中的形象如何,有幾多公信力,由此可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