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4日

不可能定理與選舉制度

文章已在《AM730》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news/%E6%96%B0%E8%81%9E/%E8%A7%80%E5%AF%9F%E4%B8%8D%E5%8F%AF%E8%83%BD%E5%AE%9A%E7%90%86%E8%88%87%E9%81%B8%E8%88%89%E5%88%B6%E5%BA%A6-68171


197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羅 (Kenneth Arrow),上星期在美國逝世,享年95歲。筆者是讀政治學出身,但也聽過阿羅的大名,因為他的「不可能定理」(Arrow's impossibility theorem) 在政治學也用得上。這個定理是說甚麼事情不可能呢?就是少數服從多數的簡單表決形式不可能完全滿足民意。

用一個簡化版的例子說明。假設有三個候選人供三個選民投票,智思喜歡奶媽>鬍鬚>法官,超人喜歡鬍鬚>法官>奶媽,左膠喜歡法官>奶媽>鬍鬚。每人投一票,三個候選人將各得一票,無法分勝負,於是有人提出將候選人配對做比較。比較奶鬍,智思左膠會投奶媽,只有超人投鬍鬚,奶媽勝。比較鬍官,智思超人投鬍鬚,左膠投法官,鬍鬚勝。比較官奶,超人左膠投法官,智思投奶媽,法官勝。於是,奶媽勝鬍鬚,鬍鬚勝法官,法官卻又勝奶媽,依然沒有明確的勝者。在這樣的情況下,少數服從多數的表決形式不能出現滿足所有人的結果,要作出決定,可能要出動北京阿乜總「一人一票」或篩走其中一個候選人。

有些人就拿著這個定理說,所以民主是壞的,獨裁是好的。可是這定理只說民主有缺點,沒說獨裁就沒缺點。欽點或篩選雖然可以得出結果,但這是將一人的意願強加在大家身上,依然是不會滿足所有人。另一位也是經濟學家出身而評論政治的熊彼得 (Joseph Schumpeter) 在阿羅之前就已經提出過,民意是多變的,根本難以每件事都尋求社會共識,所以民主應該採用代議形式,由民眾選出一班精英處理政事,社會應有不同精英團隊 (政黨) 供民眾每隔幾年透過選舉評核和選擇。故此,認為民主並非完美或有缺點,不等於認同獨裁,仍然可以尋求其他辦法,做到盡量按民意決定。

設定議題可改變結果

我們又可以引申出一些觀察,首先是設定議題 (agenda setting) 的重要。在上面的選舉例子中,只要篩選剩兩個人對決,就能影響誰最終勝選。現在香港的鳥籠式特首選舉,大家都因為認為只有林曾機會勝出,表態撐這個或不要那個。但如果是一場完全自由的投票,沒有入閘程序,沒有候選名單,大家可以隨意在選票填上自己喜歡的名字,還會這麼多人支持林或曾嗎?說不定會變劉德華對周潤發。又有人說如果政改方案通過了,市民就有得投曾啦。筆者遇過幾次這樣講的人,都是忘了政改方案中候選人出閘要到過半委員支持,控制多數委員的中共可以篩選。如果篩剩林鄭對吳克儉,市民可以點揀?看穿選擇被限制著是不容易的。

設定議題的做法在選舉以外也經常出現,像政策討論和諮詢。有些政客常常說沒土地所以要開發郊野公園,彷彿只能二選一,要土地就不能要郊野公園,要郊野公園就不能要土地。但筆者之前找過資料,郊野公園佔香港面積40%,已建設土地佔24%,即是還有36%是未建設又不屬於郊野公園的。那些政客不提這36%土地,就是在設定議題,將討論框起來,讓市民只能二選一,可這其實是偽命題,我們還有郊野公園以外的土地來源。

選舉制度可改變結果

再引申另一點,就是選舉制度的重要。香港的不民主選舉,無須我多講大家都應該知道如何限制結果,我轉講講民主國家的例子。例如單議席單票制和比例代表制之分。兩年前的英國大選,保守黨以37%票取51%議席,工黨以30%票取36%議席,蘇民黨以5%票取9%議席,自民黨拿8%票只得1%議席,英國獨立黨更是13%票只換來0%議席。只要轉用比例代表制,即使所有選民支持的政黨不變,議席都肯定大洗牌。

又以即將舉行的法國總統選舉為例。在幾個月前的一次民調中,中間派的馬克龍,既是所有候選人中支持度最高,又同時是支持度較別人低。這兩個句子是沒有矛盾的,受訪者也不是在受訪途中突然改變對馬克龍的看法,只因該次民調同時問了兩條問題。第一題是列出所有候選人,讓受訪者逐個點評支持或不支持他們,第二題卻只可支持其中一個候選人。第一題時,受訪者可以同時支持N個人,於是中間派的馬克龍支持度最高,因為左中右的受訪者都支持他,但到第二題時,左派的受訪者投回左派候選人,右派的投回右派候選人,於是馬克龍支持度比第一題時低得多,換句話講就是馬克龍是很多人的 2nd choice 卻只是少數人的 1st choice。隨著近來其他候選人陸續出事,支持度下跌,馬克龍才有機會問鼎總統寶座。

法國總統選舉是採用兩輪投票,如果第一次投票無人取得過半票,會由最高票兩人進入第二輪決勝。最新民調說,第一輪會是極右的勒龐排第一,馬克龍第二,但去到第二輪馬克龍會反超前逆轉勝。這同樣不涉及受訪者改變對勒龐或馬克龍的觀感,只因當其他候選人被剔除,選民要二選一,中間派的馬克龍會吸到很多票,而立場極端的勒龐不會。過往的法國大選也有過逆轉勝出現。

這些例子都說明選舉方法如何影響選舉結果。可是正如前面講過,民主不完美,不等於民主比獨裁差,皆因獨裁的缺點更多。正因為明白不同選舉制度有不同的優劣之處,不同的民主國家才會有不同的選舉制度,還有學者不斷嘗試研發新制度。事實上,雖然叫「不可能定理」,但的確有選舉制度是可以較能滿足民意的,例如並非簡單表決的正負票。不過這些制度通常比較複雜,選民會否喜歡又是另一個考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