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7日

英國工黨為何取代自由黨

看到某大師 FB 談英國工黨能在20世紀初取代自由黨,讓英國政壇從「保守+自由」變成「保守+工」的局面,是因為工黨支持者不怕輸,堅持投給自己黨。這當然是原因之一,但根據我的觀察,還有另一些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當時政改方案實現普選令工人可以投票,以及自由黨自行分裂。

其實去年英國大選很多人講政黨「碎片化」時我都有想過寫這樣一篇文,但太多其他題目出現沒寫到,現在見人提起就寫出來吧。真的是我個人對英國政黨政治的探討,大家不用跟新界東補選聯想太多。

以下為20世紀初幾場選舉的工黨和自由黨表現:


Lab vote
Lab seat
Lib vote
Lib seat
Lib vote
Lib seat
1900
62,698
2
1,527,323
183


1906
321,663
29
2,751,057
397


1910 Jan
505,657
40
2,866,157
274


1910 Dec
371,802
42
2,293,869
272


1918
2,245,777
57
1,396,590
127
1,388,784
36
1922
4,076,665
142
1,355,366
53
2,601,486
62
1923
4,267,831
191
4,129,922
158


1924
5,281,626
151
2,818,717
40


1929
8,048,968
287
5,104,638
59


在1900年,工黨只取得6萬票和2席 (當然參選的議席也少)。到1906年,得票和議席升至32萬和29席。本來在單議席單票制,這樣的票數是很難贏得議席的,但工黨配票了。跟誰呢?一樣想拉倒保守黨的自由黨。維基:

Prior to the 1906 general election, the Labour and Liberal parties negotiated an informal agreement to ensure the anti-Conservative vote was not split between the two parties. The Gladstone–MacDonald pact which was agreed in 1903 meant that in 31 of the 50 seats where Labour Party candidates stood, the Liberal Party did not to put up a candidate. This proved helpful to both parties as 24 of Labour's 29 elected MPs came from constituencies where the Liberal Party agreed not to contest.

配票策略成功,自由黨奪得過半數議席,工黨亦有進帳,雙贏。

1910年,因為出現了上議院 (保守黨控制) 否決政府財政預算 (自由黨控制) 的憲制危機,在1月和12月舉行了兩次選舉,作為確認自由黨獲得民意支持的變性公投。兩次選舉均由自由黨勝出,工黨的議席稍為增加,票數方面未有大變。

因應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無暇安排選舉,下一場選舉在1918年舉行。工黨的票突然從約40萬票暴增至超過200萬!一個主要原因,是選舉前夕國會通過了第4次政改方案,實現21歲以上男性和30歲以上女性全部有投票權的普選。此前投票權有交稅或資產限制,女性亦沒投票權。這令到大量工人能夠加入投票,對工黨有利。

與此同時,自由黨則分裂為二,議席大減。事緣自由黨原本是由 H. H. Asquith (阿斯奎斯) 出任黨魁和首相,但他被指優柔寡斷,領導戰時政府不力,1916年被副手兼戰爭大臣 David Lloyd George (勞合喬治) 逼宮取代,於是自由黨分裂為 Asquith 派和 Lloyd George 派參選, Lloyd George 派得到友好的保守黨配票仍贏到過百席 (當日保守黨支持逼宮),但  Asquith 派就慘敗了。

1922年大選,自由黨仍然分裂,雖然票數上升,兩派加起來卻敗給工黨。隨著工黨逐漸被視為是能挑戰保守黨的政黨,得票再倍增至超過400萬票,是工黨首次不論議席還是得票都超越自由黨,成為第二大黨。

左至右
H. H. Asquith (自由黨)
David Lloyd George (自由黨)
Arthur Henderson (工黨)
Ramsay MacDonald (工黨)
儘管自由黨在1923年合一,卻再也沒能再變回第二大黨。1929年是工黨首次成為第一大黨。順帶一提1928年國會再次通過政改方案,將女性投票票降至跟男性看齊的21歲。但工黨要到1945年才首次贏得過半議席。自由黨則越選越衰,從50年代開始長期只有單位數議席,直至80年代工黨溫和派退黨,跟自由黨改組為自民黨,這股第三勢力才稍有起色。

綜合對歷屆英國大選的觀察,英國有新政黨能夠崛起,不外乎出於三大原因:一、選民基礎改變;二、原有大黨分裂;三、地區型政黨。所以去年英國大選,我從來沒認為獨立黨能取得議席過,它最多只能「界」走保守黨的票。反而蘇民黨可能循第三大原因取得議席。結果獨立黨取得12.7%票卻只有1席,蘇民黨只有4.7%票卻換來56席,更是第三大黨。這些都是可以用選舉制度因素解讀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